HOME |
ABOUT |
THEORY |
POSTER |
BRAND |
BOOK |
STUDENT WORKS |
CHEN ZHENGDA Design Studio www.chenzhengda.com SHI FANG Fine Art www.shifangfineart.com www.smart-assistant.net CHINA ACADEMY OF ART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Building 7,Xiangshan Campus of CAA Zhuantang Town, 310024 Hangzhou, China CHINA ACADEMY OF ART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1B216,Nanshan Campus of CAA Shangcheng District 310002 Hangzhou, China T. +86 571 8720 0021 E. chenzhengda(at)caa.edu.cn www.caa.edu.cn Copyright 2002-2025 杭州西湖区转塘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中心校区7号楼7楼 教务处 杭州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1B216 ![]() 设计再出发——设计学科国际发展通报 陈正达 张春燕 徐捷 编著 The Design Turn —— A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By Prof. Chen Zhengda & Zhang Chunyan & Xu Jie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 978-7-5503-2340-7 |
浙ICP备05000754号-1 |
2024 京都全球设计奖获奖者公布|陈正达谈“为幸福而设计” 10/2025 |
来自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京都全球设计奖(Kyoto Global Design Award,简称 KGDA)在全球设计领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它如同一个强大的引擎,引领着全球设计的潮流,不断推动着设计行业向前发展。 近日,备受瞩目的2024 年京都全球设计奖的获奖者结果在11月公布,来自中国的设计师马岩松、陈正达、曾熙三位中国的杰出设计师荣耀上榜,进一步彰显了 KGDA 的国际影响力。他们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国际设计舞台上赢得了高度赞誉。 ![]() 2024年京都全球设计奖:从京都到世界,让设计走向国际 京都全球设计奖(KGDA)成立于2019年,是一项享有盛誉的国际竞赛。奖项致力于激发人们在设计方面的潜力,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发现有才华的设计师,提供跨越国界的审美欣赏,展现无止境的成长精神。KGDA为了促进设计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提供给世界各地,不论背景或国家与地区的设计师们一个独特且开放的平台,使之能展现实力。此奖还希望通过提高普通民众对文化、设计和美学的整体立场,为社会做出贡献。 京都全球设计奖的使命是表彰、发现和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设计师。所有设计师,无论其背景或名声如何,都可以通过京都全球设计奖获得前所未有的认可。该奖项还旨在通过在公众中创造对文化、设计和美学的新看法来为社会做出贡献。自成立以来,京都全球设计奖已成为设计影响生活方式、社区和趋势的催化剂。它还启发人们发展更多的美感,使他们有能力感知和欣赏好的设计。简而言之,京都全球设计奖的目的是让有才华的设计师得到他们应得的国际认可。 ![]() 未来:设计驱动的幸福新范式 陈正达教授的“为幸福而设计”在作为2024年京都全球设计奖(KGDA)“设计理论类”唯一年度获奖榜单。 该课题将继续深入推进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探索设计在智慧城市、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潜在价值。研究团队相信,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论,可以有效推动社会幸福感的提升,并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这一课题的成功不仅展示了设计作为幸福驱动工具的巨大潜力,更为设计研究的未来方向指明了道路。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化,“为幸福而设计”必将成为设计界和学术界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引领未来幸福社会的建设。通过设计赋能,我们相信可以将幸福感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拆解为具象的幸福感变量,并通过设计行为去干扰变量以达到幸福感提升的效果,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切实的感知体验,为21世纪的幸福社会创造更多可能。 ![]() 为幸福而设计:生命终极意义之通路 幸福是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是人类生存的目标与终点。——亚里士多德 亘古以来,人类追求幸福的脚步从未止歇。原始人首次运用弓箭猎杀猛兽之际,正是为狂烈的幸福感所裹挟之时。可以说,幸福并非生活的常态化存在,幸福是生活切实改善时的狂喜欢愉,幸福是诚心满意的美好心境,幸福是平和与激情并存的生活状态。 正因如此,数千年来,每一次科学的创新与技术的变革都意味着人类整体福祉的增进与幸福阈值的提升。然而,在当今这个科技迭代、万物互联、算力日益强大、元宇宙大爆发的时代,生活无忧,你,幸福吗?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医学……多视域、多维度、跨学科,是否能找到幸福的灵药? 在这里,我们,一群设计人,邀请您环顾周遭的生活:桌椅杯盘、衣帽鞋袜、屋宇舟车……这个在“神创”世界中的“人造”世界,这个被无数“设计”包裹的世界,谁说幸福与设计无关?设计的本质是变革,其存在是为了优雅而有远见地解决问题。只因设计在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所以这一“幸福维度”才更被忽视了。 伴随着科技的迭代,设计无疑拥有了更多新的可能。甚至生活中的每一个复杂问题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或通过设计予以解决。我们确信,美好的生活源于设计,正是设计赋能才使抽象的幸福具象化、可视化。 “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我们要积极回应国家战略勇于担当,要投入时代进程勇立潮头!行动起来吧!我们的使命是去探索一套具有广泛性的、跨学科的多维设计方法论,并引领人人参与,以应对当今复杂的幸福命题,去重新发明日常,并自我发明!如此,我们或许可以让21世纪人类命运进程中的决定性一幕在中国发生! 项目概括: 多维设计视角下的幸福探索:从“视觉治愈”到“为幸福而设计” 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幸福感的提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和设计界逐渐认识到,通过设计提升幸福感的潜力。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腾飞、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今天,如何通过系统性设计来回应国民幸福感偏低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基于此,国内一支以陈正达教授为核心组成的设计研究团队历经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开创性的“为幸福而设计”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 视觉治愈 陈正达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 978-7-5503-2476-3 (为幸福而设计封面) 从“视觉治愈”到幸福设计的跨越 该研究项目的起点是“视觉治愈”理念——通过视觉设计元素优化用户体验,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带来情绪上的治愈。然而,研究团队很快发现,仅靠视觉层面的设计无法全面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不仅依赖于感官愉悦,还涉及情感、心理、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该项目逐渐扩展为更为全面的“为幸福而设计”课题,以多维设计方法来应对复杂的幸福命题。 这一转变反映了研究团队对幸福本质的深刻理解:幸福感不仅限于短暂的愉悦体验,更是一个多维度的、需要系统性设计介入的综合状态。为此,团队确立了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涵盖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领域,以及通过设计手段实现幸福感的具象化和可持续提升。 ![]() 公众号-幸福集合 多学科融合:开创性设计方法论的构建 “为幸福而设计”项目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跨学科融合的设计方法论。研究团队以设计为切入点,结合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系统的幸福感设计模型。这一方法论不仅限于产品或空间设计,而是通过多维度介入来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生活质量。 通过广泛的实证研究,团队发现,设计的情感价值在提升幸福感方面至关重要。例如,针对社区空间的情感化设计可以有效增强居民的社会联系与归属感,而为特殊群体设计的产品则通过满足其特定需求,从而提升其生活满意度。这样的设计实践,不仅在物理层面改善了生活环境,更在情感层面创造了积极的心理效应。 ![]() 公众号-设计回响 ![]() 为幸福而设计三钻模型 回应国家战略:设计助力幸福社会 该项目团队立足于国家发展需求,将幸福设计纳入国民幸福感提升的系统性方案之中。其多维设计方法不仅在学术界具有前瞻意义,同时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幸福提升策略。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突破 纵观国际设计界,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幸福感的研究逐步从哲学层面转向科学层面。唐纳德·诺曼的“情感设计”理念,以及彼得·戴斯梅特提出的“幸福点”理论,为幸福设计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国内,虽然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系统性地通过设计来提升幸福感的研究仍相对滞后。 ![]() 唐纳德·诺曼“情感设计”理念 “为幸福而设计”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弥补了这一研究空白。项目团队深入探讨了设计如何通过情感与社会互动的介入,来推动幸福感的可持续提升。正是这一开创性研究,使其在国内外设计领域获得了高度关注,并在学术界与行业内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成果显露: 国民幸福指数的评估 幸福并非是一个简单而单一的概念。它涵盖了个体的主观感受、生活满意度以及社会的整体福祉。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衡量幸福,人们逐渐引入了“量化幸福”和“国民幸福指数”这样的概念。 “量化幸福”旨在通过科学而系统的方法,以数字化的方式捕捉和评估个体对幸福的感受。这种方法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幸福的构成要素,还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决策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以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 ![]() 人类发展指数背后的基本原则 与此同时,“国民幸福指数”作为一个宏观的评估工具,旨在衡量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幸福水平。通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一指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整体幸福状况,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研究团队经研究后得出:目前现有的幸福测量模型大致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情绪体验幸福测量模型、自我完善幸福测量模型和生活质量幸福测量模型。 ![]() 2022 年公布的 2010 年至 2021 年 HDI 年均增长率 幸福感的尺度、量化与公式 中国美术学院陈正达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发现和记录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幸福时刻,通过记录和分享这些幸福数据来激发更多人对幸福概念的关注和理解,呼吁人们积极行动,努力探索幸福的尺度,探讨幸福的定义和度量标准。通过对“幸福尺度”的探索,我们可以激发更多人对于幸福进行思考,为国民幸福感的提升作出一份积极的贡献,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幸福的世界。 ![]() “幸福尺度”设计画面 ![]() 320幸福日活动 在研究幸福感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论框架,大量学者深入探讨了如何科学、全面地测量和理解幸福感,为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的指导和工具。学者尝试通过经济学的思路建立模型方程,探索幸福感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将不同国家的权威幸福感样本数据应用于方程中,并通过不同权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不断修正,以获得准确的变量与幸福感之间的量级关系。由于数据的时间、样本数量及统计信息的局限,模型方程不具备广泛适用性,所以幸福测量的探索目的并非取代传统幸福感统计工具和方法,而是拓宽相关研究方法。 ![]() Happiness Quantified Bernard van Praag / Ada Ferrer-i-Carbonell ISBN 9780199226146 《幸福测量》一书的作者用顺向推证的方式对影响幸福感的变量进行探索,通过建立模型方程并套入不同的权威数据进行计算,证明得出:在大趋势角度,幸福感与幸福感变量之间是呈现规律的量级关系的,且是可以被量化的。而若从逆向角度思考,将以上结论反推便可得出:若幸福变量发生改变,便能够直接的影响到幸福感;而设计就是改变幸福变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换句话说,设计行为可以对幸福变量进行干扰,从而达到提升幸福感的目的。 ![]() 设计、变量和幸福感的逻辑推演 ![]() 十二种幸福的来源 研究团队尝试从经济学的立场建立幸福感公式,将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哲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所提出的幸福感来源中归纳出的值得提倡的十二种幸福感来源的概念进行融入,并将公式与多维方法论进行结合,得出一份科学的三钻模型工具图,指导设计师如何科学的通过设计行为干扰幸福感变量以达到幸福感提升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多维方法论的科学性、效能性,为国民幸福感的提升带来重要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 为幸福而设计理论应用案例: 设计作品《因孕而生》 孕妇的产前检查不仅是为了确保健康生产,更是为了创造一个充满关怀和幸福感的孕期体验。12周时建立的“小卡”和24周后的“大卡”是记录孕产妇和胎儿健康信息的关键工具,分别由社区医院和孕妇本人保管。这些卡片为医生和家庭提供了健康数据的参考。 设计师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的大小卡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例如,大小卡上的信息项存在不合理设置,会减低医生的工作效率; 大量需要填写的内容,由于医生字迹潦草,难以识别等问题。 通过三钻模型的指导,设计师通过设计行为从设计层面、信息层面及系统化设计层面对大小卡进行优化,大幅度改善了上述问题,并改善了孕妇的孕期体验,增加了孕妇群体的情感的幸福。 ![]() 三钻模型的应用 ![]() 三钻模型解剖图分析与阐释 ![]() ![]() ![]() ![]() 《因孕而生》作品呈现 设计作品《怪兽肥皂》 有权威机构统计,全球每年有 300 多万人死于腹泻和呼吸道疾病,其中绝大部分是儿童。而更好的洗手习惯可以将腹泻死亡率降低一半,每年可挽救超过 100 万人的生命。 设计师将怪兽造型赋予香皂,将原本无形的“怪兽”具体化、萌化,香皂中还加入天然香味材料,选取泡沫较多的原材料。在洗手过程中,能激发孩子们视觉、嗅觉、触觉的综合感受能力,体验洗手的乐趣,促进孩子们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三钻模型的指导,对幸福感来源进行拆解,并用设计行为对幸福感来源进行干扰,以达到幸福感提升对目的。通过对香皂造型、香味的改造,让孩子们体验到洗手的乐趣,并让孩子们在潜意识里养成洗手的习惯,这一结果使儿童们预防、摆脱腹泻和呼吸疾病的困扰,增加了儿童们消极的幸福。 ![]() 三钻模型解剖图分析与阐释 ![]() ![]() ![]() 《怪兽肥皂》作品呈现 课题组负责人陈正达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书画专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浙江省高层次领军人才,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科艺融合研究中心主任、设计学科建设委员会秘书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主持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参与获评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主持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一项、省级一流课程两项;参与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两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项目两项。在核心期刊与权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视觉治愈》《为明天的健康而设计》《设计再出发——设计学科国际发展通报》等著作。 ![]() 陈正达 课题组负责人:陈正达 课题组成员:黄倩,朱文信,方舒弘,陈岚圆、刘皓宇、徐捷 课题研究团队:王弋、屈愉昊、吴洋、钟颖 、陈茗瑾、江佳颖、王宇涵、崔悦、王晓羽、王琪、贝笛、刘缘斌、侯颖轩、曾德乾 课题参与人员:周懿、赖宁娟、王金波、徐匡时、刘亚蒙、张文谛、崔喻、唐昊迪、贺嘉旺、戚之楠、张婉桢、董业驰、宋嘉怡、李乐怡、孙千茹、邹悠娴、严宇莹、徐丁可、舒文清、郑妍、付娆、杨婉意、郑梓怡、宣辰、苗可钰、刘则熙、江悦航、苏越、陈钥含、徐淡然 |